close

為什麼要一直旅行  

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─熊之路,出自日本作家田中千惠的「為什麼要一直旅行」與狼犬威爾菲的閃閃發光之旅。





熊之路(摘錄)


2000年夏秋兩季,我到北極圈麥肯齊河流域的森林裡,每天與甸尼族(Dene)的老夫婦吉姆和泰莉絲,一起抓河裡的魚,過著在野外露營的生活。

一直吃於多少都有點膩。「這附近會不會有熊啊?好想吃熊肉喔。」 黑熊的肉沒有腥味,又有肥美的脂肪, 我很喜歡。因而半開玩笑、半認真的語氣如是說。吉姆聽到後告誡我:「熊聽得懂人話喔,千萬別開牠的玩笑。」我不確定熊是否真的聽到了,但當時連續出現好幾天的熊,隔天起就不見蹤影了。

有一次,吉姆也想吃熊肉吧?遂開口說要設置捕熊的陷阱。我聽了當然很高興。 不過,吉姆所謂的陷阱,適用一條工地常見的黃色尼龍繩作一個簡單的圓圈,接著擺上插著一隻魚的雲杉樹枝,當作誘餌。把這樣的陷阱設置在熊行徑京的路上,這個方法怎麼看都像在胡鬧。儘管我很尊敬吉姆,就這一點來說,我真的無法相信。

然而早晚去確認陷阱卻是我的工作。設置陷阱的第三天,陷阱和魚都不見了。我覺得是烏鴉的傑作,吉姆卻深信熊中了陷阱,現在已經死在某個地方。所以我們每天只要有時間,就到森林裡去找熊,找了好幾天都沒有找到。最後連吉姆也不得不放棄,而我則因為最初的結論─熊沒有中陷阱─是對地,所以覺得很得意。


兩個星期後,我們偶然在對面山頂的森林深處,發現一頭脖子綁著黃色繩子的熊。據吉姆的計算,牠中了陷阱後應該更早就死去,為什麼走了很遠才死在這裡?可惜的事,經過的時間太長了,熊的腹部被小動物和小鳥咬得破破爛爛,開始發出異味,已經不是我們可以食用的狀態。
 

吉姆回到營地,帶齊手斧、刀子等器具,再次回到熊的身邊。他仔細解體,將熊的四肢與軀體分開,要我分別放在森林各處。我不懂他想要做什麼,只能依照指示,拿著一隻熊腳走進雲杉林裡,找一個適合的地方,把熊腳放在青苔上。之後再返回吉姆與熊的所在處,搬運另一隻熊腳、肋骨......我在森林裡來來去去,最後要搬運熊頭的時候,突然有些頭暈。和一顆需要兩隻手才抱得動的熊頭一起進入不見人煙,甚至連路都沒有的森林,我搞不清楚究竟是現實或夢境?抱著熊頭走在路上,說是作夢,反而比較有真實感吧。

支解作業結束,把熊的身體分放在森林四處後,我開口提出疑問。

吉姆靜靜地答著:
「這是我們的責任」
 
為了吃熊而設置陷阱的我們,原本有好好把熊吃完的責任,這是對熊的一種禮貌。雖然這次我們沒有辦法盡到這個責任,但吉姆也沒有放任腐敗的熊屍體不管,而是將牠的屍體之解後分散森林各處。他這麼做,是為了與棲息於森林中的動植物分享熊的禮物,表達對熊的感謝。

這個時候,我再次深深體悟到吉姆說的「責任」具有什麼意義,以及我們如何與人類之外的生物共處。



 

 

旅行,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;而為什麼要一直旅行,我想,那是為了要維持快樂的狀態好好的活下去吧!在旅行中,我們會遇到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。例如這篇故事中說到的捕捉熊、吃牠、以及將牠的殘骸搬運到森林各處。以我們的文化或法律而言,那可能是一件被歸為「錯事」的行為;然而以當地原住民的觀念看來,這卻是再純粹不過,大自然中的一種生態循環,只要抱著崇敬的心情,這樣的事情並無所謂對錯。

如若想要貼近這樣的文化,必須適時的將從小在自身文化中建立起的觀念暫且拋在腦後,放開心胸去看待每一個不同的文化與每一次不同的體驗,那麼就更能夠讓自己擁有一顆宏觀的心,成為一個宏觀的人。

另外,本篇文章當中提到了一個相當有意思的觀念,那就是將無法食用的熊殘骸,搬運到森林各處。這是人們對於任何一種的動物都該有的尊敬,也是所有動物該有的善終。若把這樣的觀念套入到社會上充斥著的流浪動物以及家中的寵物,就表示在人類需求下而生的動物們,的確應該由人類來「負責任」,透過送牠們最後一程,來表達人類對牠們的崇敬及感謝之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寵物天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